刘树林,1949年生,山东青州人,1971年在昌师数学系学习,1973年毕业留校工作,曾任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基建处处长。
主持人:刘处长您好,您是1971年进入昌潍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昌师”)学习的,可以谈一下您在校期间学习的情况吗?
刘树林:我是1971年5月进入的昌师数学系学习。当时大家基本是从农村来的,在本应该上大学的年龄却没有上,有这个机会都特别珍惜,很希望老师们能多传授点知识。大家求知欲都很强,上课学习都非常认真、刻苦。当时有个名词叫“开门办学”,整个班级可以根据上课的情况,到某一个县区、村庄或者特殊的工地学习。
当时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只有三间房子供我们班22个男生住,一扇门,11张双人床,没有取暖设备。23个女生也住在类似仓库的三间房子里,冬天冷夏天热。吃饭就是分组从集体食堂将饭领回来,大家在露天吃。那个时候单身的老师、学校领导,都会和大家一起在院子里蹲着吃饭。尽管各种条件比较差,但是这些都不能降低我们学习的热情。虽然只有两年零3个月的学习时间,但我们觉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学到知识还是很不容易的。
主持人:您毕业之后就留校了,可以介绍一下您在学校工作的一些具体情况吗?
刘树林:在系里工作很短时间后,我就调到党委办公室,干了几年行政秘书,之后被调去了总务处,工作主要集中在农场。昌师曾经办过三个农场:1971年秋天在潍北办了农场,种了一季高粱;1973年春天在坊子有个农场,几十亩地,麦子不是我们种的,但由我们收割,收完麦子后,农场就交回去了;1977年,又到昌北办了个农场,这个农场规模大,有几百亩地。1978年我以负责人身份去管理,农场里设备齐全,包括拖拉机、播种机、耕地机和浇水设备等,我还曾开着拖拉机耕地、播种、打场。
昌师不仅办过农场还办过工厂。1972年,昌师办了校办工厂,主要生产几个规格的弹簧,还给外协单位加工过一部分机器的铸铁毛坯底座,几年后发展到制造锅炉房的高压水泵。当时工厂和农场虽然经济效益不好,但在学生劳动实践、部分社会人员就业和职工家属安置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还得到过市里主管部门的表扬。1978年底,校办工厂改成了印刷厂。
主持人:2000年学校合并,您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呢?
刘树林:合校的时候,我服从安排成了潍坊学院基建处的第一任处长。2001年,我开始负责建设潍坊学院的北院和南院。当时办公楼没完工,只有西边的两栋小楼、一个餐厅,其他地方一片空白,环形路周边全是玉米地,杂草丛生。2001年前家属院没盖好的时候,大家上下班都很不方便,公交车只到富华大酒店,东方大酒店与学校之间都是玉米地,路很简易,也没有路灯,到了晚上只能摸黑走路下班。为此,基建处就组织人员从潍坊学院南门向西安装路灯,一直安到东方大酒店。那时校园没有院墙,只在南边有个篱笆,其余几面全是庄稼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学校领导到教职员工都盼着学校赶快建起来,把整个校区融合在一起。
从2001年开始,南院和北院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个建筑公司,几千人在工地上干活。2002年上半年,我的办公室搬到了办公楼西侧。我搬过去的时候,门口大厅和走廊地面砖都没铺。书记、校长让我务必搬过去,其实就是给建筑公司一个信号:基建处处长在尘土飞扬的环境下办公,你们得加快施工进度。
几年时间里,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建设工作,经常开会研究,想方设法争取政府资源。经过努力,北院、南院几十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都按时竣工,为学校扩大招生和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校的人工湖、体育场,还有后边7号、8号楼也是那时候建的。人工湖是利用建设时的挖土坑改造的,当时图纸上只有概念性设计,没有具体数据。各楼建设时挖土都从那里取土,挖成大坑后就顺势建成了人工湖,南边浅不到一米,北边深一米四,超过一米四水就通过溢水口流到雨水管道,保障安全。
体育场的跑道是经过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验收的标准400米跑道,在这里跑出的成绩是被认可的。
中水厂也是那个时期建设的。国家一直倡导节约用水,学校就购置设备建设了中水厂,在当时的潍坊市,达到这种规模的,我校是第一家。学校污水主要是生活用水产生的废水,处理相对容易,处理后的水达到中水标准,可用于浇花、洗车、浇草、养鱼等。
主持人:刘处长,您在基建领域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能给我们介绍下吗?
刘树林:当时我们基建处一共十九个人,我在会上说,我们这个工作干过的人有,没干过的也有,而且这个工作没有双休,没有节假日,也不分白天黑夜。比如工地房子的屋面是整体现浇的,按规定监理要旁站,我们甲方也要派代表监督,晚上现浇就得晚上守着,防止弄虚作假、偷工减料,我们不仅要监督施工方,还要监督监理。所以大家基本没有完整的假期,即便科室里有人休息,大部分人也都在岗位上。我连续几年年三十晚上都在工地吃饭,领导也会陪着。
我上任时,书记叮嘱我首要任务是抓好管理,确保“楼盖起来,人不能倒”。我在会上说得很直白:你们想喝酒,我随时陪你们喝,但要是有人去工地找工长、经理喝酒,一旦发现严肃处理。四五年时间,我们基本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看着亲手参与建设的楼群,很有成就感。
我从合校前在昌师上学、工作,到合校后的潍坊学院,一直没离开过这里,对潍坊学院的一草一木都倍感亲切。现在我仍然对学校的发展格外关心,听说学校在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上屡获佳绩,相信潍坊学院会越来越好。
(档案馆任志强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