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慰中,女,江苏扬州人,1948年出生,教授。1980年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昌潍师专化学系主任、潍坊学院教务处处长,2008年3月退休。
顾慰中访谈录
主持人:顾处长,您好!您1980年研究生毕业来到昌潍师专工作,可以介绍一下您刚入职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吗?当时昌潍师专的软硬件设施如何?有没有让您记忆犹新的事情?
顾慰中:我1980年年底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昌潍师专,从进校起直到潍坊学院成立,一直在化学系工作,长达20年。昌潍师专是一所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的专科学校。据原化学系党支部书记刘世礼回忆,昌潍师专建校初期没有设立化学系,到1971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化学专业学生,任课教师都是刚从外校调入的。1973年第一批学生毕业时仅有3名化学教师。实验条件更是简陋,没有独立的实验室,没有像样的实验仪器。上分析化学实验课时仅有一台从外校借来的、精密度不达标的摇摆天平供教师讲课用。学生做实验用的仪器大部分是临时从外校借的。我进校时条件已有了较大改善,基础理论课均有了独立的实验室,各科实验开课率达100%。
读研时我的专业是分析化学,进校后我在分析化学教研室从事基础教学工作,如上辅导答疑课、巡回指导实验、批改作业、带毕业生教育实习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工作量很大,那时没有专职实验员,所以准备实验、讲原理、巡回辅导都是主讲教师一个人完成。准备一个实验,从烧蒸馏水开始,配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不同数量的试剂,然后分装到上百个60毫升到100毫升的试剂瓶里,到最后用小推车推到各个实验室摆到试剂架上供学生实验用。分析化学中的定量分析对天平的精密度要求很高,学校已经给配置了精密度达万分之一(即0.1毫克)的分析天平。天平室对温度、湿度、气流都有严格要求,不得有有害气体和灰尘进入,学生实验后每台天平都要校准,严格保证仪器室的卫生环境,维护天平的工作都由教师完成。
1985年起我开始从事化学系的行政管理工作,主持全面工作外,侧重于教学科研管理。那时系里的组织结构比较完善,党支部书记全面负责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办公室有专职教务员,有专职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负责学生工作。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有独立的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全面负责本专业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等都亟待更新,学历层次也亟需提高。据统计,1980年我国研究生毕业人数仅两千余人,1990年才达一万七千余人。直接引进高学历人才是不现实的,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先引进优秀本科生,然后送出去培养,这样就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先后引进了10名毕业生,进校后给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过教学关。为了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系里鼓励他们报考研究生。老教师们主动分担了他们的部分教学工作,给他们提供集中学习的时间。这些青年教师思维敏捷基础扎实,经过不懈地努力分别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院相关院所(如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学成归来后很快成为系里的教学科研骨干。
随着青年教师的成长,老教师的知识更新也迫在眉睫,系里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分批分期派教师去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山东大学等高校脱产进修学习,同时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系讲学,先后有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著名教授来举办讲座。那时山东省化学化工学会经常利用寒暑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进修班,系里积极与省学会联系,提供一切条件让老师们参加,极大地拓展了老师们的视野。系里还积极推荐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工作。为了规范实验操作,组织教师和实验员录制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基本操作录像。组织了四大基础课的试题库建设。山东省教委组织专家对题库进行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教学质量测试系统,其整体设计和构成在国内师范专科学校试题库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化学系逐渐组建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的优秀教师队伍。特别是老教师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无形中深深地熏陶着年轻一代教师,他们在后来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一如既往地继承着老教师的优良传统。
化工是潍坊市的支柱产业,为了适应潍坊的经济发展及农村中学对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化学系从1982年开始由两年制改成三年制。中间断过几年,1990年起又恢复三年制。其中1985年及1991年在招收师范生的同时招收了两届化工班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化工专业课程,在选修课中开设了中级无机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环境化学以及应用型化学课程,如:工业分析、农副产品加工、精细化工等课程。学生毕业后除了能胜任中学化学教学工作外还能兼任有关的劳动技术课,并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特别是化工班的学生,很多成为潍坊各化工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生产管理者。
主持人:2000年,潍坊学院成立,作为学校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请您讲述一下合并前后遇到的困难与影响吧,您如何看待这件事?
顾慰中:2000年潍坊学院成立,我调往教务处。当时学校主校区门口东风东街正在修路,交通阻断。校内基建也没完成。教学系部、机关后勤分散在三个校区办公,教务处在原高专校内办公,给教学管理带来极大不便,直到学校大搬迁完成,第一届本科新生按时开学,各项工作才走向正轨。师范、工科、民办大学有各自的特点和办学模式,建立综合性院校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为此学校领导带领我们到其他院校取经。回来首先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教务处各科室职责分明,成员各司其职。
建校之初,学校即提出了“建设一所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学型、多功能综合性大学”。确定了“上质量,上水平,创特色,建名校”的奋斗目标。按照学校的定位和目标,教务处配合人事处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各教学系部调整修订教学计划,保证实践环节的课时,加强了实践基地建设,与潍柴、歌尔等著名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了保障。
教育部【2001】4号文曾明确提出: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学校党委发文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目标,为双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教务处迅速牵头,文理工经管相关系部参与,成立了双语教学及推广课题组。我们先摸底调查,初步了解了学院青年教师的外语水平,专业外语开课情况。在英语系系主任邹芙林教授的全力配合下,举办了三期双语教学培训班。此外,我们聘请了澳大利亚籍著名教育家玛西亚·哈瑞森女士为主讲教师,侧重课堂语言训练,注重语言和学科并重的双方面提高。在实际操作中分层次逐步实施,最后达到利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全部用英文讲授,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并用英文完成作业。三年后我院双语教学课程比例达5%。
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教务处聘请退休老教师成立了督导组,深入各教学系部,采用打招呼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检查督导,同时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及时反馈结果。这对于系部严格规范教学起了很好的作用。期间我们还组织了几次青年教师讲课大奖赛,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特别有利。
主持人:2008年您退休,又继续从事了哪些工作?
顾慰中:退休后我在评建办公室和刘汉俊主任、王滨芳老师共同做教研室建设、督察教学基本环节的工作。我们用了三年时间,走遍了所有的教学系部,深入到教研室,调阅了大量的教师教案。工作中我们常常被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的教案、讲稿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解决难点措施有力。从课堂导入、板书设计、图文教学演示、互动反馈都有精心设计,让人感到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三年时间倏忽而过,虽然耗时费力但对加强教研室建设,规范教学过程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档案馆修雪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