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贵是昌潍师专(今潍坊学院)1977级新生,入学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仍然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他见证了母校的飞速发展和显著进步,并深深爱着母校
王富贵,1947年生,山东青州人,研究员;1968~1978年在青州阳河中学任教,兼任团总支书记、公社团委常委;1978~1980年在昌潍师专数学系学习;1980~2001年在昌潍师专工作,曾任团委副书记、校办主任,兼任校长办公室党支部书记;2001~2007年在潍坊学院工会工作,曾任工会主席。
王富贵访谈录
主持人:王主席,您1977年入昌潍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昌师”)学习,能说一下您当时入学时候的一些感受吗?当时刚入学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王富贵:回想起我们1977级新生入学时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1978年春天,省教育厅给昌师下达了招收400名新生的任务。由于招生任务来得突然,学校当时的条件有限,教室和宿舍难以容纳这么多新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学校就把数学系1977级两个班的100名新生安排到六十多公里以外的益都师范去上学,我是数学系二班的学生。
1978年3月中旬,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我们便高高兴兴到益都师范报到学习。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大家用不同的地方话相互介绍着,一群老学生相聚,大家都很高兴,也很激动,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同学们怀揣着赤诚的心情:祖国需要我们、培养我们,我们一定要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一定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益都师范的教室、宿舍全都是平房,有些房子跟防震棚似的,很低矮也很简陋。当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宿舍数量非常有限,一个平房要睡二十多个人。睡的是木板通铺,就是把板凳排起来,上面用木板排成一排,南北各一排,中间留一条过道,起床时还不能一起下床,因为过道太窄,两个人站不开。吃饭没有单独的餐厅,更没有餐桌,各个小组的值日生用菜盆把大锅菜和饭端回来,每个人碗中分少量的菜,平时全为素菜,偶尔改善生活时菜中才有一点肉。而且当时的粮油按国家供应是每人每月半斤油,33斤粮食,男同学都不够吃的。尽管如此,大家围蹲在一起吃饭时都很高兴,为什么很高兴呢,因为我们的大学梦实现了!这批学生多数年龄已经30岁了,1966年高中毕业就要高考了,因为历史原因推迟了考试,直到1968年春天才毕业,大家都回乡务农。1977年10月国家决定恢复高考,同年12月,全国570万考生进考场,已毕业10年的老学生终于可以参加高考,有了上大学的希望。
开学以后,同学们都非常激动,我们班50名同学中只有2名还未结婚,大部分已结婚成家了,有的已有两个或三个孩子。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在益都师范度过了3个月的学习生活时光,1978年6月,我们回到了母校,住进了学生宿舍,还有了固定的教室可以学习,很多同学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1980年1月,我们顺利毕业,国家用两年的时间把我们培养成了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自1978年入学至今已47年了,我看到了母校的飞速发展和显著进步,感到无比地自豪。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母校从四十七年前的专科发展到研究生层次办学高校,从在校生仅千人,发展到今天的25000余人。学校变化日新月异,我们这些1977级老学生打心底里高兴!同时我有一句掏心窝的话:“我深深地爱着母校,是她培养了我”。(上)(档案馆刘春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