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伯祥,男,胶州人,1937年出生。1956年至1958年,在青岛四中任语文教师、团委书记。1959年至1960年上半年,赴越南河内师范大学任汉语教师。1960年回国参加青岛师专筹建,任团总支书记。1961年7月,青岛师专与昌潍师专合并,来昌潍师专任马列主义教研组教员。1976年任昌潍师专团委书记。1976年至1990年,任潍坊地区教育局普教科科长,潍坊市教育工会主席。1991年至1993年,任潍坊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1997年退休。
王伯祥访谈录节选(昌潍师专起源篇)
主持人:王书记您好,在您的记忆中,青岛师专的创建过程是什么样的?我们想多了解一下青岛师专到昌潍师专发展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王伯祥:青岛进修学院的前阶段发展我没有经历过,就从我经历的说起吧。1957年我毕业之后,在青岛四中执教初中语文,每天晚上在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参加初中教师业余培训班学习。1960年接教育局通知参与筹建青岛师专学校。当时,全国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我的印象中,当时山东省政府发过一个文件,要求各地市兴办师专学校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1959年,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创办了师专部,当年没有招生,直到1960年春季招了一个中文班,共二十多人,由教师进修学院党委领导并实施行政教学管理。当年6月,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筹建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青岛市即墨区征地60余亩。当年夏季,青岛市教育局责成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的教务长仲雨久,带领我到济南参加了省高校第三批统一招生录取工作,录取了1960级中文、数学两个专业,一共80名学生,其中就有咱们学校的孟宪春。
到了8月,新生到青岛教师进修学院报到之后,我带着80名学生到了青岛城阳南泉的海滩滩涂地,我们在那里参加了一个月的生产救灾劳动。9月,回到青岛师专即墨县建校基地,与教师进修学院师专春季班(潍坊市教育局前局长许曰东就在此班)和在市区招生的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的高专班(有100人左右),还有教职工20多人,共计200多人,借即墨师范的校舍正式开学。没有校舍、没有教室,什么都没有,也就是先招生后办学。当时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一起住在即墨一中的礼堂。办公和教学的地方是在即墨师范学校基建尚未完工的校舍里,仅有屋框子和屋顶,没有门,没有窗,用木板把门窗挡住,用来遮风挡雨。教师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点着小煤油灯编讲义、备课、办公,条件十分艰苦。
在即墨的时间比较短。由于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山东重灾区就是即墨、青岛和胶州,1960年下半年,即墨县定为重灾区,建校已不可能。学校师生便从即墨搬到了青岛夏庄崂山月子口水库旁修水库工人住的工棚里。我们有了住所,但师生仍食不果腹。为节省体力减少负重,学校安排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出去挖野菜、找吃食。当时供给每人的粮食定量不足30斤,还是毛粮,生活口粮基本上都是靠挖野菜代替。那时候相当困难,青岛很多人都是吃海带卷,就是海带撒上点面子,火车上餐车供应的都是海带卷。花生皮、杨树叶……能吃的东西都吃了,办学真的是举步维艰。即使这样,学校还是千方百计地购置图书资料,最值得一提的是从山东大学冯元君教授处买来了《百衲本廿四史》。生活困苦,但师生的精神状态是激昂向上的。
到了1961年的下半年,中央提出“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把青岛师专撤销合并到昌潍师专。1961年7月1日,昌潍师专办公室主任严鲁彬,到青岛把师专这一部分师生接到了潍坊,整体搬来了三个专科班(2个中文1个数学)还有8位教师,由教务主任张积敬和我领着来潍坊的,包括《百衲本廿四史》在内的全部图书资料,还有一个图书管理员也来了。高专班的那部分学生,还有青岛师范的其余的教师都并入青岛师范。学校领导干部都没来。
这就是我所经历的青岛师专初创时的情况。
主持人:王书记,青岛教师进修学院与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又有怎么样的演变过程。
我下面就说说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和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的关系。青岛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于1951年,当时是半工半读教师进修学校。到1954年,改办为青岛教师进修学院,迁到浙江路9号。1959年设师专部并合署青岛工读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春,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师专部招收专科生,中文班的学生成为青岛师专的第一批学生,进修学院在夏季又招收中文、数学两个专科班,两次共有三个专科班的学生。在师资方面,青岛教师进修学院派了两位中文教师,其他教师从中学调入,和当年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共20多人构成教师队伍,共同组建了青岛师范专科学校。
当时,青岛师专有独立的校领导班子,党委书记、校长、总务主任、教务主任、人事秘书都有,我是团总支书记,当时,我们办公都在同一个屋子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省里也发了钢印,也有校印,青岛来的图书都是盖的青岛师专的印章。所以,1960年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是依托青岛教师进修学院独立出来建校的。青岛师范专科学校搬迁到潍坊之后,青岛教师进修学院还存在,直到80年代才撤销。
主持人:昌潍师范专科学校改成了昌潍师范学校,后来又改回来,您知道原因吗?
王伯祥:那是合校之后的事情。青岛师专和昌潍师专都是1960年建校,上级给昌潍师专批了30亩地作为建校基地,在东风街北边,没有校舍。当时师生是借住在党校的一些平房里,青岛师专合过来,同时又把昌潍体校、昌潍艺校和昌潍幼儿师范合并,组成新的昌潍师范专科学校,就坐落在昌潍幼儿师范校园内。东边一片庄稼地,南边是上虞河、北边是党校。当时,艺术学校和体育学校,都没有多少学生,只有场地,体育学校在寒亭有二百多亩的场地,叫滑翔机场。当时生产救灾,师生们在那里种地,劳动。师专原来的30亩地也变成了农场,种了地瓜、萝卜、豆子等,收获的农产品用于补充师生伙食。昌潍师专还有一头骡子、一驾马车用于运输,师生们去农场都是走着去走着回。当时大多数教师都住在校园里,在外边住得很少,少数在校外居住的老师,来校时都是背着地瓜干,放在笼屉上蒸着吃。
1961年又招了一批专科生,到1962年,1960级专科生毕业后主要都分配到小学。可是1962年国家仍处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减少城市人口,充实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对受教育人口进行缩减,1961年招生的专科生也列在遣散之内,按照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把这一批学生遣散。农村来的回农村,城市的就在城市,各自都回家了。这个时候“专科学校”撤销,昌潍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昌潍师范学校。大部分中青年教师调走。昌潍师专1960年也招收了一部分初中毕业、五年制的高专生,只有这一部分学生和原来幼儿师范的学生改为中专生,留在了昌潍师范校园里边继续学习。
昌潍师范到1962年、1963年师范生毕业之后,实际上已经是名不副实了,暂时没再招生,改成了小学教师的培训班,后来又改成初中教育行政干部培训班,时任潍坊市委副书记刘景云就是最后一批培训班学员。当时从各县中学选调了孙建彬等五名校长来校主持培训班班务工作,直到1971年,开始恢复招生,招收了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开设的专业除中文、数学外又增加了物理、化学。从各高校、中学调入了一批专业教师,补充了教师队伍。昌潍师专教学从此又步入了正轨。
教育教学管理上各专业参照部队模式,以连长、指导员形式组织,当时按上级要求,教学上开足了大学专科的所有课程,还要求学生们分段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上工厂、下农村,去商店、进军营,学工、学农、学商、学军,参加劳动实践。时任学校党委书记刘华民带领中文科师生赴平度去大泽山革命老区,一方面考察社情民意,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一方面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学生们到工厂去的在车间参加劳动,去当工人;到商店去的参与售货、进货,去当店员。这些学生去各行各业参加了劳动,他们从中了解了社会,联系了劳动群众。他们写心得、写通讯报告、写诗歌,歌颂工农兵。这个过程锻炼并塑造了各自的精神风貌、阳光个性和艰苦奋斗、敢于担当、敢于追求的品格。
这就是昌潍师范专科学校改成了昌潍师范学校,后来又改回来的过程。这一艰难困苦并曲折的办学经历,对师生是很好的锻炼,为塑造艰苦奋斗、和衷共济、追求卓越的潍院精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档案馆李霞根据录音整理)